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?代表委员们有话说
发布日期:2021-03-08 10:59:39 来源:中国旅游报
保护乡村风貌 点亮美丽中国
3月4日下午,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“委员通道”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要深入研究乡土文脉,保护好乡村的历史风貌,通过活化乡村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,留住乡愁。在乡村环境建设中,要加强美的设计和营造,使乡村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中的亮点。
范迪安说,中国文艺向来就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传统,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培根铸魂、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,而且要讲得好”。我理解这个“讲”,就包括了用文艺作品讲好脱贫攻坚极为丰富和感人的故事。这些年来,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,积极深入生活、走向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,在那里感受真人真事,抒发真情怀,创作了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文艺作品,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,人民群众也特别喜欢写真事、讲真话、显真情,富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。脱贫攻坚的精神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,特别是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心奉献、苦干实干的光荣事迹,亿万中国农民团结奋斗、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,都需要用文艺作品更深入地去表现,使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,也使反映这个主题的文艺作品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传世之作。
“文运与国运相牵,文脉同国脉相连。”范迪安说,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,我国进入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,文化振兴将在助力乡村振兴,特别是助力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多方面作用。
范迪安表示,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,要深入研究乡土文脉,保护好乡村的历史风貌,特别是要保护好那些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村落、古民居。此外,广大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要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,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,也留住乡愁。
在范迪安看来,绿水青山中的美丽乡村是人们憧憬的地方,在乡村环境建设中,要加强美的设计和营造,使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,也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中的亮点。
“在乡村振兴这个新任务面前,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脚踏实地,努力表现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感人事迹,描绘乡村振兴的新作为、新气象,讴歌时代精神、中国精神,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。”范迪安说。
优化产业结构 用活绿水青山
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下一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,其中提出,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加强农村资源路、产业路、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等。如何更好发展乡村旅游,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?两会期间,《中国旅游报》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表示,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开展了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建设,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但目前脱贫地区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,建议继续支持、推进相关工作。一是统筹规划脱贫地区内部道路与外出通道建设。以旅游环线为重点推进城乡路网建设,将高速公路、高速铁路、干线公路、农村公路等与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等串联起来,实现互联互通。二是提高脱贫地区建设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的补助标准,降低项目准入门槛,提高项目覆盖面,最大限度串联景区景点、激活城乡可开发可利用的各类资源。三是分类指导脱贫地区旅游路、资源路、产业路建设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洪洋表示,旅游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。旅游业不仅增收见效快、环境影响小、带动性强,而且能够促进文化交流。发展旅游产业不是单纯的“输血”,更能“造血”,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,还能达到“扶志”和“扶智”的多重效果。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,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大有可为。政府应继续加大前期投入,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;健全相关政策机制,制定完善行业标准,切实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;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、规范和监管,杜绝欺客、宰客现象,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。
全国政协委员傅勇林表示,判断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效如何,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”,具体包括是否有助于统筹发展和安全,是否有助于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,是否有助于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和组织振兴,是否有助于建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、产业集群、全产业链及其标准体系。总之,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,要能使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,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,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,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,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,农民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显提高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说,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,比如,发展乡村旅游,可以充分调动农村旅游资源,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,延长农业产业链,促进农民转移就业;推动挖掘、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,发展特色文化旅游,同时吸收现代文化,形成新的文明乡风;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,推动农村村容改变;有利于实现“管理民主”的目标,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,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、法治意识。“秦岭腹地高海拔山区村民搬出后,腾出了大量资源,可以进行适度的招商开发,这也有利于资源利用和更好保护。”宁启水说。
“发展乡村旅游,可以带动餐饮、住宿、休闲农业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,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,同时吸引农民工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,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人力;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,使农村基础设施、农民生活环境不断完善,为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物质基础;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,从而促进城乡人口、资源双向流动,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,让城乡共享时代发展红利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、春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裴春亮建议,立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,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,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差异化旅游线路、旅游产品,不断完善、拓展产业体系,加大对城市人才、资金资源的引进,让当地乡村旅游更上一个层次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来法说,乡村旅游是最符合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一种新业态,不但可以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,同时也用活了“绿水青山”生态资源,真正使其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乡村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,对壮大集体经济、城乡融合发展等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。“栾川县自然生态优美,乡村旅游产业方兴未艾,前景很好。希望相关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政策、资金支持;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,用好原生态资源,杜绝大拆大建,充分倾听、采纳当地村民的意见建议,把‘记得住乡愁’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。”杨来法说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忠莲认为,人才不足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“痛点”。发展乡村旅游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,引进、培育一批懂技术、有活力、肯扎根的青年人才迫在眉睫。她说,近年来,桐庐县以优质农产业项目为载体,在乡村旅游、精品民宿等领域引进人才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,特别是一些标杆团队的示范项目相继运营,彻底转变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。截至目前,桐庐县已经引进乡村旅游、精品民宿人才团队70余个,建设精品民宿近百家,有效提升了民宿人才结构水平,带动全县民宿经营户近千户、床位1万余张。2020年疫情平稳后,乡村旅游强力反弹,吸引游客400余万人次,营业收入近5亿元。
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,要注重借助科技力量,发挥网络、技术、资源平台优势,聚焦医疗、教育、文化和旅游等领域,推出丰富成熟的‘互联网+’行业应用和标准化产品,为巩固脱贫成果、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信息化基础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介绍,近年来,中国联通集团在黑龙江省饶河县投入5200万元,建设“智慧饶河”信息化服务平台;在河北省沽源县投入2000万元,建设“智慧沽源”信息化服务平台,重点打造县域智慧旅游和电商平台,助力当地发展乡村旅游,成效显著。